广州牛壹佰,这座充满现代活力的千年商都,不仅跃动着都市繁华的蓬勃生机,更蕴藏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。
从增城丝苗米到南沙青蟹,从花都瑞岭盆景到从化荔枝蜜,从白云黄鸡到广州菜心,荔枝、番石榴、黄皮等优新水果如同璀璨的珍珠,在广州各区竞绽光芒。
近年来,广州以乡村振兴为引领,把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然而,在种业创新与应用、产业链延伸、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如何让广州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广东,走向全国,成为广州的重要课题。
为此,广州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开展考察调研,联动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文广旅局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人社局、市供销总社等多部门力量,与农企、农户进行交流协商,共同探寻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办法。
广州农产品如何“出圈”?
提到广州的特色农产品,很多人能想到荔枝、迟菜心、丝苗米。其实远远不止这些,调研发现,广州有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4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但其中很多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。
以增城丝苗米为例,增城丝苗米不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,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明星品种“增科新选丝苗1号水稻品种”更荣获全国优质稻味品质金奖。然而,由于耕地面积相对较少,丝苗米产量较低,市场占有率低。
广州优质农产品如增城丝苗米、南沙青蟹等,虽具有地域特色和品质优势牛壹佰,但面临着品牌全国知名度不足,外地市场认知度偏低的问题。
对此,广州市政协委员张丽华表示,应重点发力,有计划地把广州打造成种业创新的高地。“把种质资源保护好、用起来。要盯住主要的粮食作物、特色作物,还有畜禽水产,集中力量突破种源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,目标是搞出一批好的种质资源,深入挖掘有用的基因,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提上去。”
张丽华建议,应大力支持建设有特色的种业创新平台,用好种业基金这个“引子”,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来投入,并抓紧引进和培育有研发能力的种业龙头企业,推动商业化的育种体系升级换代。
在推广方面,广州市政协委员冯冠杰提出,应建立农业品牌内容中台,依托涉农区融媒体中心开发如“农产品背后的广州”短视频系列,通过本地媒体宣传、文旅平台推送。
现代农业发展,科技如何“打头阵”?
如今,科技创新正驱动广州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
在花都区,近7000亩蓝莓基地借科技焕发生机。23个水肥一体化智控基地实现精准种植,本土培育的南高8号等品种产量、品质双提升,5G智控模式更推动“国企+民企”合作创新。
为进一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,推动科技“打头阵”,实现广州农产品真正出圈,广州市政协委员黄诗然建议加大投入破难题,聚焦都市农业、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育种,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,争取培育出更多像水果节瓜那样的标杆性成果。
“要建立起农企与研发机构能够直接对话的机制,确保实验室的成果能精准对接企业的一线,实现产业化。”在黄诗然看来,接下来广州可借着编制“十五五”规划契机,整合国家、省、市三级科研力量,通过重大项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,实现联合突破。
农业科技成果不但要产出来,还要真正落下来。
调研中,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提出,要坚持政府、企业、农户三位一体,公益性和商业性相辅相成,推动好品种、好技术、好药肥、好装备真正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。
同时,线上与线下相结合,依托广州农博士、农村科技特派员、科技小院等平台、机制,为农户提供及时、管用的农业技术指导,还可以通过选树科技应用示范户,带动更多农户应用新技术。
科技赋能农业在各个环节应当都有应用。在流通环节,张丽华提出了“智能大仓库”概念。
“即在关键区域建数字化的集配中心,把智能分拣、打包、冷藏保鲜、检测、仓储、信息、交易、冷链运输这些功能都整合进来。这样跑得快、品质稳。”张丽华说。
南方+记者 洪钰敏牛壹佰
富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